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要账资讯 > 行业新闻 >

诉讼时效是如何计算的,如何避免超过时效?

发布日期:2025-02-19浏览次数:1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三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断、中止规定。

为了避免超过诉讼时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提出履行请求:权利人可以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这样诉讼时效就会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2. 保留证据:留存所有与主张权利相关的证据,如通话录音、短信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以证明权利人主张过权利。

  3. 提起诉讼或仲裁: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可以使诉讼时效中断,并从提起诉讼或仲裁之日起重新计算。

  4. 债务人同意履行:如果债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比如提供新的还款计划或承诺延期履行,这也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5. 诉讼时效中止: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如果存在不可抗力或其他法定障碍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诉讼时效可以中止。当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6. 债权转让:如果债权发生转让,诉讼时效也会中断,从债权转让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起重新计算。

  7. 债务人部分履行:如果债务人进行了部分履行,这也可能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断的事由由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是无效的,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也是无效的。如果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标签:

 

XML地图

我也想要这样的网站(点击咨询)  

130-5565-7219